只一把剥线钳,做了30年,年产值超3000万元,占据德国80%的市场份额…… 常州市新拓工具有限公司体量虽 不大,却将一个冷门产品、一个小众市场做到了极致,数十年钻研只为做好这一把“钳子”,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单打冠军”。
求变,在“时代抛弃你”之前
记者 :公司的历史沿革,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董浩:新拓的前身是武进新月五金工具厂,位于潞城街道,成立于1986年,掌舵人是我丈人。2008年,我到厂里上班,从技术工开始做起,慢慢熟悉和学习工厂的运作和经营。那时,工厂年产值大概在两三百万元左右,主要生产板式钳为主,也就是当时市面上最常见的一种手动剥线钳。所谓剥线钳,就是电工常用的工具之一,用来剥除电线头部的表面绝缘层。剥线钳可以使得电线被切断的绝缘皮与电线分开,还可以防止触电。早些年间,家中碰到断电或者短路的情况请来电工维修,相信很多人都曾见过 电工用火烧或者嘴咬的方式剥除线皮,然后将两根电线扭成一股,最后以胶布包裹来防止漏电 。现在这种“土方法”已经很少人用,基本都使用剥线钳和接线端子的组合进行规范操作 。
记者:当时工厂经营形势如何?
董浩:产品缺乏竞争力,如果找不到突破口很难再有发展。一方面,由于这个产品本身的局限性,放眼当下,每年全国也仅有2000万把的需求量,市场价约在4亿元左右。另一方面,自有产品和市场上的其他品牌产品相比,并无功能上的创新,也没有质量上的“更胜一筹”。让我看到希望和前景的,是一把区别于板式钳的全自动剥线钳,它理论上可以集剥线、压线、断线等功能于一体,并且剥线的范围更广、更安全。虽然当时我们的产品质量还达不到心理预想和市场要求,但我认为这是剥线钳未来的方向,具备发展空间。2011年,我们重新注册成立常州市新拓工具有限公司,主攻这款全自动剥线钳。“新拓”寓意新的拓展,希望凭借新的产品、新的定位,开启新一轮的创业。
改革,一把“钳子”闯世界
记者:你所说的全自动剥线钳,和传统的板式钳有什么区别?
董浩:所谓全自动,是相对而言。使用板式钳在剥线时,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首先要识清电线的粗细、规格,然后放进相应的孔位中;其次,电线与刀口的角度需要摆正,如果有偏差再加上剥离时的手势手法不对,不仅很难截取合适的长度,有时还会损坏里面的金属电线。全自动剥线钳就摆脱了这些弊端,电线放入刀口处,只需轻轻一夹,电线的外皮就可以被轻松剥离干净,任何人都能轻松操作完成。更大的优势在于,以目前公司最畅销的一把钳子举例,它可以适用截面积在0.2平方毫米到6平方毫米之间的所有规格的电线,家装最常用的电线是1.5、2.5、4平方毫米三种规格,因此在家用市场上,真正实现了一把钳子剥所有线。
记者:你是如何改进的?
董浩:别看一把小小的钳子,它由30多个零部件组成。单看零部件,构造都十分简单,难就难在组合设计上。就好比一间屋子的装潢,单看沙发、茶几、装饰画等都可能是好看的,但整体想要达到一定审美的高度,却并不容易。所以,我在各个工位工作的时候,就尝试着自己研究摸索,分析其结构原理,然后画图调整设计,主要是每个零部件之间的间隙调整、组合排列,然后不断提高工件的精密度。大概花了2年时间,终于研发出了一款从功能到美观各方面都让我满意的全自动剥线钳。从2013年开始,我就带着那把全自动剥线钳,到世界各地参展。从上海科隆五金展览会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五金工具展览会再到德国科隆五金展览会,订单纷至沓来,市场反馈好评如潮。
创新,走向全球每一个家庭
记者:你们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吗?
董浩:是的,公司通过了欧洲BSCI验厂、美国沃尔玛验厂以及欧洲GS认证,95%的产品销往海外,以欧洲为主。其中,德国的市场占有率最大,单品市场占比有80%,这源于和德国LIDL超市的合作。LIDL在欧洲有上万家分店,2019年公司给他们的出货量是50万套包括配件在内的全自动剥线钳套装,2020年的订单是46万套。截至目前,公司今年已经接下65万把的单子,生产十分忙碌。我们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有一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现有技术中,全自动剥线钳包括夹持部和剪切部。剥离线皮时,夹持部夹紧线皮,剪切部切断线皮并移除被剥离的部分,没有被剥离的线皮上会留有夹持部的夹痕。实施新的技术后,可以使得未被剥离的线皮上不再有压痕、不会破损,切口更加美观,而且杜绝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记者:对于下一步公司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吗?
董浩:一方面,拥有创新的、核心的技术,才能拥有话语权以及定价权。目前,公司一共拥有10项国内专利和2项德国专利、1项法国专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必然之选。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原有的、老旧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逐步引入企业管理现代化理念,改变管理思想、管理 体制和管理组织。再者,全自动剥线钳已然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希望以此为基础,横向探索开发新的产品,来拓宽公司发展道路。我们的目标是,让新拓的工具走进全球每一个家庭。
记者点评
面对老一辈闯下的“家当”,董浩的心情是复杂的。传统企业的困局,最根本的是面对新时代。不是对手要“灭”你,而是时代要淘汰落后。谁都不想倒下,但又有几家企业能获得重生?董浩做到了,他花了10年时间成功让“老树”发出了“新 枝”、开出了“新花”,究其根本,是因其“新”的眼光、“旧”的专注。诚如他所说,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